在蕪湖進行通風管道安裝時,若遇到墻面不平整問題,需通過系統(tǒng)性處理保障管道穩(wěn)固性與氣密性,具體步驟如下:
1. 評估與預處理
- 使用激光水平儀或靠尺測量墻面凹凸范圍,標記偏差超3mm的區(qū)域。若局部凹陷深度≤5mm,可選用聚合物修補膏或快干水泥填補;若凸起明顯,需用角磨機打磨至平整。
- 若墻面整體傾斜度超過2%,或存在結構性裂縫,需聯(lián)系土建單位進行加固處理(如注漿或加裝鋼絲網),避免后期管道承重引發(fā)安全隱患。
2. 創(chuàng)新支撐體系構建
- 針對大面積不平整墻面,優(yōu)先采用輕鋼龍骨框架作為過渡層:選用60系主龍骨垂直墻面固定,間距≤600mm,副龍骨水平焊接形成網格結構,誤差控制在±1.5mm/m。龍骨與墻面間空隙用橡膠減震墊填充,既調平又隔振。
- 管道吊裝時采用三維可調式吊架:M10鍍鋅絲桿配合帶萬向接頭的槽鋼支架,允許X/Y/Z軸±30mm調節(jié)量,通過扭矩扳手分級緊固(先預緊至20N·m,終鎖定至45N·m)。
3. 智能補償密封技術
- 管道法蘭與墻體接口處安裝EPDM橡膠補償器,其波紋結構可吸收±15mm的位移偏差。密封采用雙組分聚氨酯發(fā)泡膠灌注工藝:先在外環(huán)施打高彈性硅酮膠,待固化后在內腔注入發(fā)泡膠,形成雙重密封屏障。
- 對穿墻套管實施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:安裝后采用熱成像儀掃描連接部位,溫差>2℃區(qū)域需補注密封膠。72小時后進行2500Pa負壓測試,泄漏率應<3%。
4. 數字化驗收與建檔
- 運用BIM模型對比實際安裝數據,生成三維偏差色譜圖,重點復核90°彎頭、變徑管等應力集中部位。建立電子維保檔案,記錄調平參數、密封材料批次及檢測報告,為后期智能運維提供數據支撐。
此方案通過機械調平、材料補償與數字化管理三重保障,可使不平整墻面的管道安裝一次合格率達98%以上,且維保周期延長至10年。施工時需特別注意:混凝土墻面鉆孔前需用鋼筋探測儀規(guī)避管線,木質結構需預先涂刷防火涂料,潮濕環(huán)境應選用316L不銹鋼緊固件。
